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连云港外国语高三语文教学案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
古典诗歌分类鉴赏强化训练(参考答案)008
常见题型:
一、分析某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06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问题: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分析某段(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问题: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  (山东卷)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问题: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比较两首诗的情感  (06重庆卷)
问题: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概括内容 (06全国卷Ⅰ)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问题:(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一)咏物诗
咏物言志诗或是借景物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或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品性,或是表达耐人寻味的寓意哲理。借助某种事物的特征、赋予它别的意义,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鉴赏咏物诗,一要注意作者所咏之物的特点,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
切记: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和深浅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例如:同样是咏梅花,陆游与毛泽东的心境就迥然不同
骆宾王被人诬陷入狱,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身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阐明高远的特点,却都糅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一、阅读下面的咏物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怀。
附:经过千万次锤打出自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