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一、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套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教材的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
二、说目标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根据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强调,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说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四、说教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朗读法,启发探究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生:
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六、说学法: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