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930字。
诗 歌 鉴 赏 方 法 指 导
一、明确鉴赏的三个层面:
1、理解:词义、句义
2、鉴赏:
①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②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③把握意境(景 、 事、 情、物)
3、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方法:
(一)整体感知主旨
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1、 语言--意象--意境。
语言鉴赏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A、 动词 注意动词的“多重含义”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B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3、 “虚”与“实”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可以收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化虚为实,化情思为物事。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形象。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上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人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例:杜甫的《月夜》
今夜副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析:此诗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
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