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2000字。
安徽省淮南市西部片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
命题者:淮南六中程道流
说明:1.本试卷分第І卷和第II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所有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衣袂(mèi) 症结(zhēng) 茅塞顿开(sè) 弄巧成拙(zhuō)
B.讣告(bǔ) 缄默(jiān) 炙手可热(zhì) 岿然不动(kuī)
C.戏谑(xuè) 熟稔(rěn) 装模作样(mó) 咄咄逼人(duō)
D.炽热(chì) 木讷(nà) 有恃无恐(shì) 长吁短叹(x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宏论 骄生惯养 咄咄逼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荡涤 相应成趣 鸿篇巨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殒落 崭露头角 真知灼见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D.蔓延 震古烁今 一劳永逸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合铜黄高速开通后,使皖南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但同时,“两山一湖”接待压力不断增大,部分景区甚至逼近接待“极限”,也使景区隐性问题暴露无余。
B.今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到了39.2万人,这叹为观止的数字雄辩地证明了知识的价值。
C.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D.他退休以后回到农村,租了几亩地,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B.今年16号台风“罗莎”于昨天下午在浙江苍南到福建福鼎之间登陆,随后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对安徽有一定的影响,江南东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天气。
C.2007年4月18日起,深圳始发北京的子弹头列车将用英文字母“D”开头,届时,这辆车将成为第一辆国内以英文字母“D”开头的列车。
D.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是专家的天职,任何违背科学真理的行为都应成为其禁区不可踏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地球与生命科学交叉形成新高度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认识的突破,结果是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间的新高度。
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难免其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七十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量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生产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四十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瞩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
5.对“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