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50字。
谈供料议论文写作的复习指导
提供材料作文,或曰情境作文,以后仍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方式。如何指导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写好供料作文,尤其是提供材料的议论文,因素很多,下面就两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尊·读·用
即尊重材料,读懂材料,利用材料,这是对提供的材料的态度而言。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对提供的材料漠然置之,另搞一套,这是不尊重材料的表现。如90年高考,有不少考生作文时不涉及材料一字一词,大谈什么“人间自有真情在”、“小皇帝”等,有的考生无视明明白白摆在面前的材料,却转弯抹角地说什么“某报载……”“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我见过这样的一幕”,这也属于不尊重材料,有蛇足之嫌。须知材料作文就是条件作文,如果无视材料,不管条件,那和命题作文有什么区别?学生不尊重材料,不依条件而作,随心所欲,信笔涂鸦,若不是在写作中开玩笑,那就是缺乏这个方面的知识,要引起教者的高度重视。
在尊重材料的前提下,接下来就是读懂材料(包括读懂答题要求)。一般提供的材料文字不多,但包含的信息却是多的,教者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读懂文字。如90年高考,有个别考生未读懂“孪生”二字,说一个小姑娘七八岁,一个上十岁。又如要“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谈看法,有些考生并未细读,有的针对“第二个”,有的针对“母亲”,有的针对“行为动作”来做文章,这都是轻率浮躁的表现。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文字,对材料作深层理解,揣摩命题者的意图。90年高考作文,乍一看,似乎思想性、社会性不强,细细推敲,它却是通过小姑娘a看问题片面这一事例,启示考生要辩证思维,联系实际,对一些社会现象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主流与支流、成就与缺点,不要以偏概全,要不木末倒置,意图是明显的。
读懂了材料,还要很好地利用材料。首先要“用”材料,这是“尊重材料”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行文中,在文字上,在意义上,都要“用”到材料,不能置之脑后而不顾。其次是“很好地用”,在这个方面,最大的弊端一是一字不漏地全文引用材料,一是引用与证明观点毫无裨益的材料,教者要引导学生克服这两种倾向。
二、点·扣·应
即指开头要点到材料,中间要扣住材料,结尾要照应材料,这是对提供的材料使用技巧而言。材料作文在开篇之时一般要点到材料,以便为下面的论证张本,防止无的放矢。这个“点”,可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引述材料,这点最忌全文照搬,有多少抄多少,形成一个臃肿的“猪头”,而是应将材料进行解剖,撮其要点,摘其能生发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重新组合成一段简洁的文字。二是从材料中提炼出鲜明的观点,于开篇标示出来,为本论部分高悬其的。如果学生既恰当地引述了材料,又从材料中提炼出了观点,就不会无视材料,另搞一套了。
在本论部分行文中,在紧扣观点论证时,还应时时扣一扣材料。开篇能引用材料,而到主体部分却把材料搁置一边,另谋论据,这个毛病在学生中也带普遍性。笔者认为,适当到材料外补充一点论据,那是必要的,是丰富扩展文章的手段,但决不能将原材料弃之不用。正确的方法应是在行文中还应充分利用材料,文章与原材料保持一种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状态,要有一种或远或近,时断时续的结合。要做到这样,就要在行文中时常扣一扣材料,或词或句或材料精神,这样既重视了材料,又没有受材料羁绊,有如春日风筝,身在碧空,而心系线轴。
文章的结尾,还要照应材料。这好比一张渔网,撒开时发于纲,收拢时结于纲,自始至终,未抛离材料。照应,可以是具体语言材料的照应,也可以是内容观点的照应。以点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