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80字。
26、醉翁亭记
初三语文组 李歌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胸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描写的是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游人之乐,读来琅琅上口,比较容易理解。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寄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师生共同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并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指名注音、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
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朝(zhāo)而往 伛偻(yǔ)(lǚ)
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翳(yì)颓然(tuí)
2、教师范读后,学生放声读课文三分钟,达到熟读的地步。
3、学生同桌互读一遍齐读。
三、疏通全文大意。
1、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 山间之朝暮也。
(5) 山间之四时也。
(6) 歌于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