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560字。
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教学参考)
一、专题内涵解说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探究意识。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围绕“生存与毁灭”组织学习材料,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第二板块是通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经典文本的学习,对前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学习问题探讨的方法。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探讨,提高问题研讨的能力,加深对人生的认识,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2.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
    3.学生能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4.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
    5.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
    以上2、3、4、5为教学重点。
三、专题内容解析
报任安书(节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后,坚强地挺起高贵的头颅,在《报任安书》中作出关于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他坚定无畏的人生选择。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这期间,任安给他写信,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职位“推贤进士”,为朝廷举荐人才。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迟迟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向他解释的机会,也无法向老朋友一吐胸中的愤懑,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原文较长,为便于学习,入选教科书作了删节。除开头和结尾书信格式语外,全文有6段。
  第l段引出对方来信内容,领起下文,并对迟复表达歉意。
  第2、3段阐述作者的荣辱观和生死观,说明受辱不死的原因。作者从荣与辱的区别说起,表明对荣与辱的认识:“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但是作者又有鲜明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深深知道由于本身地位低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为了要死得重于泰山,只剩下发愤著书以传名后世一条路,这样就只有隐忍受辱,“弃小义,雪大耻”。这两段引证古今,清晰而动人地描写了作者内心激烈而复杂的思想斗争,充分显示了作者不屈的斗争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很有感染力。
  第4、5段说明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责。受辱不死,著书自见,是此信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作者历引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来自比,说明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最后他说:“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表明作者忍辱负重是为了著书,又终以著书而洗清了耻辱。此时虽然含有书成之后的兴奋,但更多的是苍凉的感慨,真能催人泪下!
  第6段是总收愤叹之意。笔触又回到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来,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痛苦心情,接着向朋友解释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说明自己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无法“推贤进士”,世俗也不允许自己这样做,呼应第l段,结构十分严密。
  《报任安书》被称为是“天下奇文”,认为可以和屈原的《离骚》“抗衡千古”,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特点有:
一、内蕴深厚,文气雄壮。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