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310字。《史记》选读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Szpji2003
单元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从不同人物的不同侧面发现其智慧的闪光点。
2、认识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及人物活动的客观条件,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3、揣摩直录无隐、平易畅达的叙述语言和精练传神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学习司马迁的语言艺术。
4、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何”、“为”等虚词,了解省略句、判断句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单元内容解说
本单元所选文本展示了传主们面对现实的种种智慧。他们虽然身份、经历各不相同,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以各自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使现实的人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种智慧,既有对现实矛盾的准确把握,又有妥善解决面临矛盾的方略,显示出一种高度的自信。这种人生智慧又被置于对人性把握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洞悉世道人心的锐利,更富有启迪意义。
《甘罗》
一、文本解读
1、背景知识
本文节选自《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是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右丞相樗里子和左丞相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
甘罗因家庭熏陶,少小便很聪明,被称作“神童”,并被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看中,收在相国府中差使。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变故,甘罗很快在政治上就成熟起来,12岁时就作为秦国使者出使赵国,使秦国不战而得十六城,闻名天下。当时,秦始皇本打算联合燕国攻赵,想得到赵国的河间之地。为了表诚信,燕太子丹入秦为质,而后秦国准备派遣张唐前往燕国辅助,可张唐畏惧赵国不肯出行。在张唐不听从文信侯吕不韦派遣的情况下,甘罗主动请缨,向张唐陈以利害,终于说服他答应了此事。此时秦燕联合的声势已经造成,甘罗又请求出使赵国。得到秦王允许后前往赵国。到赵国后向赵襄王陈以利害,迫使赵国听从秦国的摆布。很快赵国给秦国割让了河间五城,在秦国使燕太子丹归国后赵国攻打燕国的上谷地区获得了三十城,并将其中的十一城献给了秦国。秦国可谓不发一兵一卒而得到了赵燕的十六城。甘罗回国后,立即被秦始皇封为上卿。
2、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通过甘罗的三次对话,写出了年仅十二的甘罗,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十六座城池,刻画了一位年少气盛、足智多谋的少年政治家形象。
课文先写了甘罗和文信侯吕不韦的对话,通过对吕不韦的反驳,使他同意让甘罗去游说不肯前往燕国辅助的张唐;接着写了甘罗与张唐的对话,他引用生动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张唐进行威慑达到让他同意前往燕国的目的;最后写了甘罗与赵王的对话,他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规劝赵王,终让秦国坐收十六城。甘罗的奇谋妙计,损害赵国,削弱燕国,一箭双雕,使秦国获利,说不上是个敦厚君子,但绝对是个了不起的谋士,所以名传后世。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甘罗少年得志,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方如司马迁所评论的“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3、亮点探究
(1)本文是怎样体现出少年甘罗的人生智慧的?
提示:甘罗年纪虽小,却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政治嗅觉。他从丞相吕不韦和张唐的事件中联想到范雎和白起的历史,非常有说服力;他又看到了当时国与国之间尔虞我诈的现实,用利害关系游说赵王,最终达到了秦国的目的。
明确:
①与文信侯对话: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用“项橐七岁为孔子师”的故事反驳丞相小看自己的事实,把吕不韦和圣人孔子相比,让他无言以驳,实在妙绝。
②与张唐对话:对张唐的威慑。通过两组对比:张唐与白起功劳的对比和范雎与吕不韦擅权的对比,让张唐立即醒悟自己拒绝出使燕国已命悬一线,字字见血。
③与赵王对话:对赵王的规劝。利用张唐出使燕国的声势,让赵王明白如果与秦抗争危在旦夕,顺从秦国则可以获利,恰到好处。
(2)《史记》往往用极少的对话或独白,把人物特有的性格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请从文中找出几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加以揣摩、品味。
提示:由于作者善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