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70字。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要求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从隐士-----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教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学习,我们请几个声音比较响亮的同学来上课。
二.阅读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判断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一)14.21
1.朗读、翻译
2.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弑:杀君 朝:朝见,动词 讨:出兵讨伐
以:因为 之:到
3.给下面两个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告(之)于哀公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4.提问:孔子做了什么?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
……
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要求出兵讨伐无道。“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复申诉反映了孔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二)18.5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
歌:唱歌,动词 谏:挽回 追:赶上,及
已而:算了,罢了 殆:危险 下:下车,动词
趋:快步走 辟:通“避”,避开
3.一个句子,补上省略成分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4.提问:面对当时社会的无道,精英分子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孔子和接舆就是两种不同的代表,你能从这则文字中体会出孔子的孤独、寂寞么?
……
接舆是一个隐者的代表,他们一样担忧祖国的命运和未来,但他们认识到时代的无法挽回,采用了消极避世的态度。孔子明白他们的心理,很想和他们交流,但是得不到他们的理解。身处乱世,自己的主张得不到社会普通人的认可,这可以理解,最可怕的是连社会上所谓的精英都不能理解自己。由此可见,孔子的内心是多么的失落和孤独无奈呀!
(三)18.6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耦:两人并排耕作 使:让 问津:问渡口,后引申为询问
执舆者:驾马车的人 与:通“欤”,吗 是:这,这里代孔子
滔滔:这里形容社会动乱 皆是:都这样 谁以:“谁与”,跟谁
易:改革 而:你
辟人之世:逃避坏人的人(辟世之世) 耰:下种覆土耙平
辍:停止 怃然:怅然的样子 与:相处、和
3.三个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省略句,
丘不与(之)易也: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