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90个字。
新课程下创新性作文的教学策略
安徽省芜湖市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 尤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娴熟运用将会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上面,就作文而言,如何培养并构建完整的新型作文理念将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先从文题上去定位作文的创新因子
应试作文无外乎三大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第1类作文一般限制了文章的中心,那么从文题上去构思创新实际应用为零,暂且放下不谈。主要就后两者浅谈。
半命题作文在应试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这类文题往往是较为难写的,因为它限制了一半的思想,而另一半就要靠学生自己去发掘了。正如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做?想常人之不敢想。举例,前段时间刚考过一次试,里面给学生的作文题即是“ 的日子”,提供备选答案“快乐,幸福......”,两考生不约而同想到写时间流逝很快,回忆以前的学习生活。A考生大笔一挥,“时间飞逝的日子”,不错,很切题,但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B考生稍加思索,“流金的日子”,暗示昨日之事已一去不复返,唯留下珍贵的回忆,妙!姑且不论二考生作文内容如何,单就题目而言,B考生就已经抢得头筹,大纲一定,何愁作文不成?
话题作文发展的空间很大,大能涉及到国事,小能到家事。今年高考的作文题安徽卷写亲情,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母亲”,我们不妨反过来想,如以“亲情”为话题,有多少学生会想出如此绝伦的题目?母爱无私,母爱伟大,沐浴其中如沐春风,那是否也应对母亲有所回报,抱着感恩的心去回报呢?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这就是命题人的初衷,但可叹的是大多数学生觉得难以下笔,为什么不反其道行之呢?
人有七情六识,关键是你如何去运用,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发掘!
“起、承、转、合”的四维结构模式
我在教授学生写作时,习惯性的会让学生拟提纲,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最大的毛病不是语言的重复,也不是中心的不突出,而是结构混乱,条理不清,小学教师教学生最基本的结构模式“总-分-总”,到了中学,这套万能模式并不是百试百灵了,也应该有所发展了,那什么模式较为合理且学生较易接受呢?——“起、承、转、合”
何谓“起”?即为“起兴”。《诗经》中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就是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