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870字。
四川省剑阁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徐宗瑾 150分钟完卷 总分: 150分
第I卷(共33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天姥山(mǔ) 木屐(jī) 澹澹(dàn) 觉时(jué)
B.商贾(ɡǔ) 恬然(tián) 荻花(tí) 湓浦口(pén)
C.初霁(qí) 秋暝(mínɡ) 渚清(zhǔ) 开济(jì)
D.玉砌(qì) 迁谪(zhé) 纶巾(lún) 樯橹(qiánɡ)
2、下列有关诗句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B、修我矛戟,与子谐作。
C、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D、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村长办公室的陈设非常 ,只有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和一条长凳。
②有些人利用税制改革的机会,故意把水搅浑,乘机哄抬物价________暴利。
③描写差不多没有,偶然有,也只就那农村生活里取喻,________了当,可谓新鲜有味。
A、简朴 牟取 简捷B、俭朴 谋取 简洁
C、简朴 谋取 简洁D、俭朴 牟取 简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长期以来,员工对厂里自来水龙头长流水现象没有司空见惯,现在假使要他们节约用水,还要作很多工作。
B、短短几日,对海南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但我却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们的祖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C、秋雨湿透了衣衫,画出了他消瘦凸起的肩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D、战士们奋不顾身地扑火,火烧着了头发,烧灼着皮肉,他们忘乎所以,直到把火扑灭为止。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达方式,后人把它们合称“六艺”。
B、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用《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国风”概括《诗经》,用《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概括《楚辞》。
C、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叙事长诗,沈归愚称它是“古今第一首长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9分)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2001.5)
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