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650字。
第14课    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清高”的内涵,理解文中所引诗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
       训练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端正“名利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洁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清高”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清高”的古今差别,理解文中提到的诸多历史人物和诗句。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后快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研讨写作法。
[教具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章里的刘和珍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独立,勇往直前,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在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人为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而不懈努力。他们或舍身求法,或为民请命,或拼命硬干,为历史车轮的前进流了汗、洒了血,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他们无怨无悔,所以受到了后人的尊敬和称道。然而中国历史上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隐居山林、远离世俗,被评为“清高”之人,同样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称道。那么到底什么是“清高”呢?成为“清高”之人又要什么条件呢?古人又是如何评定“清高”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学者金开诚先生的说理散文——《漫话清高》(板书课题)
二、理清文章思路。
1.题目是《漫话清高》,首先我们要明白作者眼里的“清高”一词有何含义。集体朗读第1段,并找出作者对“清高”的解释的词语。
明确:“清白正直”、“孤独”、“孤僻”、“孤高”
2.“清高”之人是“清白正直”、“孤独”、“孤僻”、“孤高”的人,那么成为“清高”之人又需要什么条件呢?作者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清高”的条件。
(1)第2、4段中,作者举许由和陶渊明的例子,想说明什么?
明确:传说尧年老时因儿子不成器,便想找人继承他的王位。此时,有个隐士名叫巢父,同当时的名士许由是好朋友。尧曾经想把帝位禅让给巢父,但被巢父谢绝。尧又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脚下去种地;
有一天,尧到嵩山巡视,忽听得山上的茅屋中有人在弹剑作歌:“叹彼唐尧啊,独自愁苦。劳心九州啊,忧勤后土。说我明德啊,禅让易祖。我快乐啊,不看不顾。”尧知是许由,寻声而去,找到了许由,请他出山辅政,并要把帝位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