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60字。
如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揭阳第二中学 林怡
回顾和反思近年来学校德育教育的历程,我察觉到并且感悟出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突出表现:一是,在德育教育内容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习惯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二是,在德育教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三是,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或解燃眉之急,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不良结果: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现状,我的思考与对策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观,则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张扬人的个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如何研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德育教育所面临的新的、突出的课题,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我所担任的三年级一个班的教学工作,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如到了三年级以后,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以下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在板报橱窗上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或在朗诵比赛上获个大奖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