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br>
1.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br>
2. 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br>
3. 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br>
4. 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br>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br>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br>
教学课时:1课时。<br>
教学方法:品读法。<br>
教学过程:<br>
第一课时<br>
一.教学导入:<br>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br>
二.作者介绍: <br>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br>
三.预习检测:<br>
1. 选词填空: <br>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br>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