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3000字。
江苏省徐州市2007-2008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第1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4题。
          不到长城    陈启文

    不是我的脚步在向前移动,而是你正在向我走来。长城!我想象着儿时梦中的你,骑    着逶迤起伏的山峦,从嘉峪关到山海关,把厚达一万余里的历史,写在东半球那片浸满黄种人鲜血的广袤土地上。
    我想象着在月球上看你,那样小,我们生息繁衍的这个星球,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头颅,
    而你不过是附丽于人头上的一串璀璨的项链,伴随着那些蔚蓝色的光环微微抖动,显得沧桑而超然。   
而现在,你就伫立在我的面前,斑驳的城墙缝里,探出凄凄荒草,威严的古雉堞,刻满了古拙的创痕,你静穆地雄峙于那一座座被烽火染赤的岩壁上,比我儿时稚梦多了一份残缺,比梦中的虚幻添了几分真实。一种在现实中残缺的真实!

    在通往城墙的石阶前,我站住了。
    穿过历史的陈烟.我看见八达岭犹如一把锈蚀的青铜剑.在天与地中劈开了一道裂缝。
    黄绫伞下,身穿龙袍的始皇帝昂然登上烽火台,用那只覆盖了中原六国的巨大手掌,触摸着冷竣的青石方砖,那张极少笑的脸上,舒展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的另一边,胡人正
    望着不可逾越的屏障,敲着凄凉而无奈的牛皮鼓……
    当牛皮鼓的响声穿越了一千多年岁月之后,伟大的成吉思汗,率领他的铁蹄,像洪水冲决堤坝似的突破长城,将那个大得几乎无边无际的中央帝国。变成了一个放牧他们马匹的巨大牧场。
    很快,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便一鼓作气,把成吉思汗的子孙连同他们那些高大的蒙古马,像赶鸭子一样的逐到了长城以北。然后,他抚摩着硕大奇异的下巴,望着画师精心描绘的地图,像设计寺庙的院墙一样,用手指划了一道弧线,长城随着他的手指又不断的延伸、增高……
    往东,是渤海、黄海;
    往南,是无边无际的南中国海;
    挖出了一条世界上最大最长运河的中国人,却从未想到要从这一片大运河无法比拟的水面上走出去。他们并非没有能力走出去,而是不相信在水的那一边还有人。面对着那三面环绕的滔天海浪,他们很有安全感。他们既轻视又惧怕的是那些来自北方茫茫漠野上、浑身充满膻腥味,把套马杆抡得又圆又响的胡骑。

    本世纪一位最杰出的中国人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
    那时,他正处在人生的谷底,带着数万名穿着破烂灰色服装、头上绣着红五角星的追随者在死亡线上奔走。他果然奇迹般地实现了诺言,登上了八达岭,并在长城脚下那座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里。宣布了新纪元的开始!
    长城以北那一片茹毛饮血的土地,在他开创的时代里已是另一番景象,激昂的马蹄踏碎了千年隔膜,草原上传来的已是乌兰木骑的乐章。
    长城,不再是屏障,而是一个象征,一段历史。这位集诗人与政治家于一身的伟人,旷达地吟出了“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的词篇。然而。一曲未终,阴冷而凄厉的北国风从西伯利亚扑来,一种不可名状的悸动,使他的中枢神经像弓弦一样绷紧,他把欣欣然的词章暂时放在一边,唱起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大风歌,伴着那豪迈而悲怆的湖南口音,又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这是一道无形的长城:它把近千万平方公里大陆安放于四围的金锁铜关之内,既挡住了外面人走进城内,又挡住了城内的人走向外面……

    我凝望着饱经沧桑的古炮台和炮台上那一层覆盖着一层的云霭,在这苍云之下古城之上的狭小空间里,多少胜利者手抚用敌人的血骨磨蚀的刀口,昂然登上城头,多少失败者拽着他们受伤的战马,发出悠长而苍凉的嘶鸣。时近黄昏,沉郁的夕阳洇染在城头上,仿佛一个民族流血的胸膛……
    我的心在阵阵颤栗,长城啊,你究竟是支撑着东方巨龙腾飞的脊梁,还是一条栓住龙身的锁链?为什么你总是不能从那面杏黄旗下走出来?
    一种威压,使我久久地伫立在那里,双腿仿佛凝固为沉重的青砖。我不是好汉,因为我再也抬不起攀登长城的脚步。                  (选自(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
1.文中说“把厚达一万余里的历史,写在东半球那片浸满黄种人鲜血的广袤土地上”,试分  析“写”字在句中的表达作用。(4分)
2.文中说“穿过历史的陈烟,我看见八达岭犹如一把锈蚀的青铜剑,在天与地中劈开了一道裂缝”,请联系全文,概括“我”透过这道裂缝都看到了什么。(4分)
3.文中说①“不是我的脚步在向前移动,而是你正在向我走来,长城!”,②“长城啊,你究竟是……”,③“我再也抬不起攀登长城的脚步”。试联系句意,分别分析对长城这样称呼的作用。(6分)   
4.文中说“长城啊,你究竟是支撑着东方巨龙腾飞的脊梁,还是一条栓住龙身的锁链?”,不久前有人评长城为“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长城功用的看法。(不超    过110字)(6分)
    二、古诗文阅读及名篇名句填空。(34分)
    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论范增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  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圆也。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心也,岂必待  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