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40个字。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和同步练习
学习目的: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3. 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 简介
1. 课文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受到诬蔑陷害,被迫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出任滁州知州。他到滁州的第二年,自号醉翁,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著名散文。
《醉翁亭记》写滁州山间朝暮变化,四时不同的景色以及滁人和自己在山间的游乐,层次利落分明,语言自然流畅,表达了摆脱约束,从容委婉的情致。他的《秋声赋》,用散文的笔调,通过多种譬喻,描摹无形的秋声,烘托出变化百端的秋天景象,一变向来一般辞赋凝重板滞、略无生气的面貌,表现了他在艺术上的独创性。
2.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教他读书习文。24岁考取进士,开始登上仕途。他早年支持范仲淹的改革,反对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官僚,因此屡遭贬谪。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而趋向于保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
欧阳修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的文学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散文创作方面,其政论文《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紧密联系现实政治斗争,体现了他的“切于事实”的文学主张;其散文《秋声赋》《醉翁亭记》明畅简洁,抒情委婉,更是脍炙人口。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诗话”这一形式。作为史学家,他曾与宋祁一起编成《新唐书》,又独自编写了《新五代史》。
二. 思考
1.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记”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3. 在文章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 分析本文的脉络
第一段:先写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再写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第二段:描写景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第三段:描写游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游归:太守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