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37张,教案约7140字。
《“友邦惊诧”论》教案
第一课时
北京市大成学校  田萍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驳论及写作背景。
  2.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
  3. 德育目标:了解旧中国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了解写作背景、全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
四、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师:在旧中国,哪国是咱们的“友邦”呢?下面咱们听听鲁迅的看法吧。
(三)初读课文:
1.审题:
本文写于1931年12月20日至21日(最后一段是补写的)。“友邦惊诧”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上摘引的,加上引号除表示直接引用外,还含有嘲讽和否定的意思。友邦,本指友好国家,此文中指的是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处处维护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他们在中国的侵略复兴。“惊诧”,惊讶,诧异,是所谓的惊诧。
2.  作者简介: 
3.文体:驳论性杂文。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议论文,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笔法犀利,战斗性强;议论与形象结合,文学性强。
4.出处:选自《二心集》
5.写作背景:本篇作于1931年12月20日。最初发表于同月25日《十字街头》第2期,署名明瑟。《十字街头》是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内部刊物,第3期出版后,即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本篇后被收入《二心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我国悍然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政府竟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其军队“不许冲突”,至使军队不战而逃。短短三个月。日寇就占领了我国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并策划着将铁蹄踏向全中国。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以及各地爱国学生的极大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纷纷要求抗日,青年学生陆续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改变投降政策,出兵抗日。对于学生这种爱国行动,国民党政府一面采取欺骗威胁手段,声称“三天后宣布出兵抗日”,要求学生“忍辱含愤,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一面却提示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并通令全国禁止请愿,要各地学生“安心读书”,不得有“越轨”行动。蒋介石的卖国行径,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遂于当年12月17日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爱国学生及其代表,共3万多人汇聚在南京国府门前,强烈要求南京政府出兵抗日。面对如此高涨的爱国热潮,国民党反动政府诚惶诚恐,原形毕现,居然命令军警逮捕和枪杀学生。在南京珍珠桥,打死打伤学生100多人。而于次日,又使用贼喊捉贼伎俩,给学生加上种种罪名。在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时,竟胡说什么:“近日所到人数愈多,分子愈杂,且有共党羼入其间,种种违法乱纪,不一而足。如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