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设计者:扬州中学 李洁

“友邦惊诧”论
教学目标:
1. 体会鲁迅杂文强烈的感情色彩;
2.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3.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课前已请学生回去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友邦惊诧”论》这篇杂文就是一篇驳论文。一般来说,驳论文中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靠不住的,因为论据是论点赖以建立的基础,它一动摇,论点就站不住脚,不攻自破。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观点,就是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间不合逻辑的错误,即其论据根本不能说明论点,这也就等于驳倒了论点。总之,不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是最终目的。
二. 结合注解介绍时代背景
1. 指定学生读P183和P184的书下注释①。
2. 对背景的补充说明
1931年9月1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突然袭击驻扎在沈阳的中国军队,于19日占领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当时,蒋介石秉承美帝国主义的旨意,竟下令“绝对不抵抗”,将军队撤退至山海关以南,使日本侵略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出号召:“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国各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游行示威。
全国各地的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第一次,蒋介石要学生“忍辱含愤,以待国联众理之判决”。第二次,学生在风雨中坚持了一天半,蒋介石大耍流氓欺骗手段,口头表示“三天后宣布出兵抗日”,随即溜之大吉,让人给学生送去一张纸条,叫大家回去“安心读书”。对此,各地群众极为气愤。12月17日,上海、北京、广州、济南、安庆等地的学生代表三万多人,在南京国民党政府门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国民党中央政府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当学生游行队伍经过珍珠桥时,反动军警突然开枪,刺刀冲杀,警棍横飞,当场有三十多人被杀害,一百多人受伤,被捕失踪者不计其数,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流血惨案。第二天,国民党中央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捏造事实,倒打一耙,给爱国学生横加种种罪名,并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同时命令各省市“政府公署”,“嗣后遇有学生团体出境,赴各地游行示威者,各该地军民长官,务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
面对国民党的滔天罪行,鲁迅先生怒不可遏。20日在《申报》看到国民党“通电”后,当天就写了这篇《“友邦惊诧”论》,21日看到《申报》登载的南京专电后,又立即补写了一段,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这正表现了鲁迅以杂文为武器的战斗精神。
三. 解题
题目“友邦惊诧”上面的引号,表明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中摘出来的,同时表示否定。“友邦”,指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惊诧,惊讶、诧异。论,论述、评论,在本文中兼有揭露、驳斥的意思。
四. 分析课文
1. 驳论的基本结构是先摆出谬论,再层层批驳。那么,本文在何处摆出了谬论?作者所要驳的“靶子”是什么?
〖参考〗在§1中通过摘引国民党政府的电文摆出谬论。国民党政府诬陷学生的电文内容包括“罪名”和“结果”两个方面,“结果”由“罪名”推出,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为下文的驳论亮出了靶心。
2. (一般的驳论文往往一起笔就直接摆出谬论,)本文为什么在摆出敌论之前,先交代关于学生请愿等情况?
〖参考〗一是揭露事实真相,揭示学生请愿的背景原因(日本入侵,国民党政府甘心葬送大好河山而导致学生不得不请愿示威),显示了请愿的正义和爱国性质,为下文批驳电文中对学生的诬陷作准备;二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充满了同情(为学生“可怜之至”的无法安心读书的现实处境而悲;又为学生“可怜之至”的“请愿”行动而悲),对日本的侵略、国联的纵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则充满了愤怒的谴责,为下文无情批驳蓄势。
3. 在介绍“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时,我们知道了,驳论文中批驳对方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那么。本文采取了其中的那几种方式呢?
〖参考〗§2-7驳论点,§8驳论据。
4. 在驳论点时,作者分几步加以驳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