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110字。
课内文言文知识
一、多音字和通假字
  1.多音字
  文言文字中,多音字数量较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便,阅读时要注意仔细辨认。文言文字的多音字,有三种情况:
    (1)破音异读。就是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从句意可知,“食”是“喂养”的意思,应读sì。
    (2)通假异读。甲字与乙字通假后,甲字读乙字音。“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应读wú。
    (3)古音异读。许多名词(专有名词),如:姓氏、人名、地名、族名等,它们往往保留了古音,应按传统习惯读古音。土蕃,蕃,读bō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以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代替的字叫通假字。“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读xuán。
  弄清通假字的规律,有利于我们识别通假字。通假字的规律有:    
 (1)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3)同声旁的替代。“为天下唱”,“唱”通“倡”。
 (4)音同、音近、音变互相代替。“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二、文言实词
  1.一词多义
    文言诗文中,单音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种意思,这叫一词多义。如“数”,在下列句子中的含义都不相同: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几,几个)
    数有功。(屡次)
    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
一词多义,是中考文言诗文中的考查重点,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好文言词的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大多数词的古义与今义有差别。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大体如下:
(1)词义的扩大。
   同一个词,现今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宽泛。“江”,古代专指长江,今指所有的江。“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指所有的河。    
 2)词义的缩小。    
同一个词,现今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所表示的意义缩小了。“谷”,古代指“粮食”一大类,现代只称稻子或小米。“金”,古代泛指“金属”,现代只表示“金子”。
 (3)词义的转移。
    同一个词,古代表示某个意义,现代表示另外的意义。“汤”,古代指热水,现今指米汤、菜汤。“牺牲”,古代指用来祭祀的牲畜,现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从词形上看,古代有的词组合使用,与现代的双音节词的形式一样,但意义完全不一样,如:妻子、祖父、亲戚,古今意义差别很大。·    ,
  3.词类活用
  文言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为动词)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香远益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前人之述备矣。(动词活用为名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3)名词、动词作状语。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名词作状语,“狐”译 为“像狐狸……”)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手”译为“用 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动词作状语,“笑”译为“笑着”)    
    行收兵。(动词作状语,“行”译为“一边行军”)
    (4)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劳”,即“使……劳累”)(动词使动用法)    ’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即“使……苦”)(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光先帝遗德(“光”,即“使……发扬光大”)(形容词使劫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即“使……定居下来”) (名词使动用法)
    (5)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形容词 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形容词 意动用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