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50字,以中学教材中常见的词语为例,深入浅出的总结了文言实词和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词语含义、用法的推断
  湖南省炎陵县第一中学吴洪波
  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这正如清代学者刘淇所说的那样“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助字辨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正确理解句中文字的含义、用法,才能正确理解句意文意,否则,“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刘淇《助字辨略》)。
  要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前提要在平时学习中不断积累丰富文言词汇,高考试卷中不少实词义的理解,所有的虚词的意义、用法,都能从初中、高中教材的文言文课文中找到答案。积累了文言词汇,还要善于迁移,善于推断。
  下面简要介绍文言词语含义、用法的推断方法。
  (一)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1、根据语法分析推断
  语法分析,包括语法结构的分析、词性的判断。一个词的意义是与词性相关的,而句子的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所以通过语法分析一般能准确地推断出其含义。
  例如: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蒲松龄《狼》)
  (2)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贾谊《过秦论》)
  (3)会天大雨,道不通             (《史记•陈涉世家》)
  (4)间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6)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7)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司马光《训俭示康》)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例(1)中“敌”作“诱”的宾语,应是名词,其义为“敌人”;例(2)中“敌”带宾语“万乘”,应是动词,其义为“抵挡”“抵抗”。例(3)中“道”是谓语“不通”的主语,应是名词,其义为“道路”;例(4)中“晨夜”作“道”的状语,“道”应是动词,其义为“赶路”。例(5)中“明”是主语,应是名词,其义为“眼力”“视力”;例(6)中“明”在句中作“镜”的定语,应是形容词,其义为“明亮的”。例(7)中“病”作“以为”的宾语,应是名词,其义为“缺点”;例(8)中“病”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应当是动词,其义为“担心”。
  运用这方法还可推断词类活用现象,进而推知词义。
  例如:(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10)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沈括《采草药》)
  (1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列传》)
  (12)将军身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
  (13)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
  (14)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欧阳修《伶官传序》)
  (15)市中游侠,得佳者笼养之    (蒲松龄《促织》)
  (1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史记•陈涉世家》)
  例(9)中“水”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作动词,其义为“游泳”;例(10)中名词“花”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活用为动词,其义为“开花”;例(11)中形容词“短”在句中带了宾语“屈原”,充当谓语成分,活用作动词,其义为“诋毁”;例(12)中形容词“坚”和“锐”分别作动词“披”和“执”的宾语成分,活用作名词,其义分别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例(13)中数词“一”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为动词,其义为“统一”;例(14)中名词“函”带了宾语“君臣之首”,活用为动词,其义为“用木匣子装”;例(15)中名词“笼”修饰“养”,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笼子),活用为状语,其义为“用笼子…”;例(16)中名词“云(云彩)”“响(回声)”“景(影子)”分别修饰动词“集”“应”“从”表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活用为状语,其义分别是“像云彩似的(聚集)”“像回声一样(呼应)”“像影子一样(跟从)”。
  2、根据语言结构推断
  有的文言句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