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430字。
厦门第一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毕业会考
语文试卷 命题:戴松宣 08.02.10. 第 Ⅰ 卷
一、(每题2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中“徒”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4.句末用“欤”字的一句是
A.子非三闾大夫( ) B.而自令见放( )
C.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 D.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受世之温蠖( )
5.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A.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拍掉衣服上的尘土。
B.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完头的人一定会用手拍掉衣服上的尘土。
C.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头的人一定会用手拍掉衣服上的尘土。
D.刚洗完头的人一定会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拍掉衣服上的尘土。
6.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第二段写屈原死后,楚国因没有敢于直谏的忠臣,终于被秦国灭掉。
B.“是以见放”的原因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C.“其后楚日以削”中的“日”是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意思;“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中“日”的用法与此相同。
D.第一段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真理,决不同流合污的光辉形象;第二段仍用对比手法,表现屈原的直言抗争,忠于楚国。
二、默写(8分)
7.根据所给的句子,填写下列空白处。
(1) , ,能无怨乎?
(2)不获世之滋垢,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 , ,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