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10个字。
武进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课题组活动――《巍巍中山陵》教案
时间:2006年3月2日
地点:初一(2)
执教:周建芬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中山陵的特征。
(2)学习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从题目中获取说明文的有效信息:说明对象――中山陵 说明对象的特征――巍巍
二.走进文本,探究文本:
探究平台一:说明对象的特征
1、解释 “巍巍”,理解含义 “巍巍”: 形容高大。“巍巍”不仅指陵园的高大雄伟气势,而且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阅读文本,找出显示“巍巍”特征的语句。
地理位置看,用钟山的雄伟高大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作者用“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来说明钟山的高大雄伟,而中山陵就建于钟山南麓,钟山地势的开阔,气势之雄伟,有力地衬托了中山陵的“巍巍”特征。
陵园建筑看,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陵园用地面积2000多亩”,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石碑高8米、石级共290级、祭堂“宽30米,深24.7米,高28.7米”,墓室“高8.4米,直径13.7米”,这些数据准确无误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巍巍”特征。
陵墓主人看,“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雕像和卧像等,突出他思想精髓之伟大。
探究平台二:说明顺序
3、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并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假如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