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30字。十六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学习魏征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2、感受魏征的上谏艺术,把握上谏的意义。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隋末大乱之时,魏征曾有一腔政治抱负,却无从施展,他先是参加了李密的瓦岗军,后来几经周转归顺了唐朝,进入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任职,此时的魏征本以为可以大展鸿图了,没成想不久又陷入到李世民与李建成,两兄弟太子之争的漩涡中,最后李建成被杀,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收服,并得到重用。至此魏征的满腔抱负几经辗转,终于在贞观时代发挥出来了,其中他对唐太宗的进谏也成了一段千年佳话,作为君臣关系的典范永载史册。
二、作者介绍:
据史书记载魏征上书200多篇,绝大多数被唐太宗采纳,那么魏征为什么能够进谏呢?
据《旧唐书》和一些史书记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有治国之才。对国家有充分的理解。
二、性格刚直。是性格因素,着两条是他进谏的基础。
三、知遇之恩。玄武门政变之后,作为东宫的重要官员,李世民没有杀他,反过来重用他,这在一般的知识分子看来就是“知遇之恩”,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他豁出去了。不管皇帝高不高兴,只要对人民好就非提不可。
四、尽职尽责。魏征一开始只是东宫的一个小官后来做到谏议大夫(五品)唐代设的谏管就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官,谏议大夫是最高的。所以给皇帝进谏是职务要求,他不进谏谁进谏。后来又作了秘书监(从三品)这是一个文臣,管理图书资料的官,唐朝的宫廷藏书就是从他开始丰富起来的。唐代处于一个历史高点,隋朝那么兴盛稀里哗啦就灭亡了,其中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学习,唐代的人很喜欢学习,将治国的经验教训编辑成书,积累治国之道。二十四史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贞观时期编辑出来的。
另外皇帝除了这个头衔之外又给加上了一个“参与朝政”的名号,可以参加皇帝身边的御前会议。唐代朝廷会议分为三个级别:
行政办公会议(部长级)——政事堂会议(宰相级)——御前会议(皇帝级)
因为他参加朝政所以就可以随时随地提意见。
贞观七年作了门下省长官“侍中”,专门审核皇帝命令,对了发下去,不对就反驳回去,魏征为什么留下那么多的意见,就是因为他到死都是做了这样的职位。从谏议大夫到秘书兼再到门下省长官,他就是提意见的角色,进谏本来就是魏征的工作,“在其位,谋其政”,如果魏征不进谏就是工作不到位,如果进谏没效果,就是工作没能力。
贞观十七年,唐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了,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板书)(接下来读课文、翻译课文,文本疏通见书上注释。)
翻译第一段:
1、根本——同义连用,解释成植物的根,“本”是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上符号表意而成,植物的根部是“本”,植物的末梢叫做“末”有成语本末倒置,形容主次颠倒。
浚——形声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浚,抒也。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用30年的时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