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44张,教案约3570字。
《邓稼先》教学设计
唐山49中 杨贺艾
一、设计说明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采用学生“自选内容,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主体升华”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邓稼先》是新课标人教版九义务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该单元五篇文章均为人物传记体作品,《邓稼先》则既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所以从体裁上把握本单元的几篇文章的异同,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传记体文章的特点,应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次课的重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本单元几篇文章内容的情况,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I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II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III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及顽强的敬业精神。
2.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传记文章,所以,让学生归纳传记体文章的特点,是成为本文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同学们对邓稼先生平并不熟悉。这既是本篇课文教学的有利条件,又是不利条件。太熟悉了,自然没有太大的“讲头”。于是,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本文的教学:
(1)自读法——初步感知课文,掌握大致内容
(2)练习法——学生自主实践,实现知识迁移
(3)讨论法——学生参与教学,了解邓稼先精神
六、课前准备
利用微机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阅资料。
(1)科苑精英——邓稼先
(2)“两弹一星”功勋榜
(3)《吊古战场文》的译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影像创设情景 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话语激情导入 :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快速浏览 整体感知
1、作家、人物简介:
杨振宁(1922——):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