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小题,约12210字。按照考纲要求命制,有自己的思考。设题难度适中。
惠安一中2008届高三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LHZ63
                     
第I卷(选择题 共18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知识漫谈
     胡军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说:“求知是人的本性。”这一思想可以说概括了西方哲学关于人的看法。在中国古代,荀子也说过:“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两位哲学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却表达出惊人相似的思想。正是对人性的深刻共识,促使他们形成了这一共同认识。
  求知是人的本性,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起,人类就不停地追问:“为什么?”从表面上看,这种追问似乎仅仅体现了人类特有的好奇本性。然而,对知识要素的分析告诉我们,正是这种“为什么”及对其所作的回答,才构成了知识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知其然不是知识,知其所以然才能构成知识。这种追问的冲动是形成知识的根本动力,这种追问表现出来的好奇本性是人类所具有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因为只有处在自我意识中的人才能发出这种追问。这种好奇的本性,实质上是人类求得生存的生而具有的能力。
  人与其他动物似乎都具有情感和意志,但其他动物在知性的发展方面却乏善可陈。许多动物天生就具有的一些技能,是人类所不能掌握的,或者远未达到动物所具有的灵巧、迅速的程度。但是,人的这种缺陷却被只有人才具有的另一种天赋所弥补,这就是人的求知能力。正是这种求知的本性,为人类开辟了通向只有人类才能掌握的知识领域的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生活的全新方向。人不是只凭借本能、感官来生活,而主要是凭借理智来适应环境以争取生存的机遇。人类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是根据不同的环境而相应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越完善、越有普遍性,人类就越能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可以说,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尺。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是知识的存在。在这里,知识不仅仅指自然科学知识,也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知识系统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普遍性的原理。人生活在知识系统内,并通过知识系统来看待一切。人在通过知识系统来看待外部世界时,实质是在同自身打交道;人在反省认识自我时,实质是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系统来认识和分析自我。因此,没有知识这个中介,我们就不能认识任何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系统的性质,决定着我们对自然的性质、对自我的性质的看法。
  在现代社会,知识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主导因素。我们只有不失时机地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才能在未来求得更大的发展。
                                  ( 选自《人民日报》2006-08-11 )
1.  下面内容能直接论证“求知是人的本性”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的技能缺陷却被只有人才具有的另一种天赋所弥补,这就是人的求知能力。
B.   人和其他动物不同,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起,人类就不停地追问:“为什么?”
C.  人类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是根据不同的环境而相应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D.  人生活在知识系统内,并通过知识系统来看待一切,没有知识中介,就不能认识任何东西。
2.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和荀子两位哲学家表达出惊人相似的思想,正是源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B.   其他动物与人似乎都具有情感和意志,但其他动物因缺乏处于自我意识中的对知其所以然的追求而不具有求知的本性。
C.  人类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尺,人类知识越完善、越有普遍性,人类就越能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
D.  人类如果谋求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失时机地更新知识系统。
3.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陈述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知是人的本性”这一至理名言,概括了中西方人民自古至今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具体看法。
B.人类尽管无法掌握许多动物具备的一些技能,但是人类可以通过求知来完善知识结构,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开辟文明生活的全新方向。这就证明了只有人的存在,才会有知识的存在。
C.知其然不能算是知识,知其所以然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究的结果,才能构成知识。
D.知其所以然才能构成知识。人类追问一切奥秘是形成知识的根本动力,其好奇的本性,实质上是人类求得生存的生而具有的能力.而动物则不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鲁欲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