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小题,约8180字。
2008年九年级三月联考语文试卷
试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  识字与写字(5分)
⑴卷面书写(3分)根据书写质量酌情给分。
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2分)
潺潺流淌、滋润甘chún(      )的清泉,那是仁厚的土地母亲从自己血管里挤给生民的玉液qióng(   )浆。有了水,孱(      )弱的植物就会蓬蓬勃勃,焦渴的动物就会起死回生。有了水,就有了大山的蓊(     )郁,湖海的浩荡。
2、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           ,婉约          ,粗犷            ,细腻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A.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
  B.若大江东去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C.如小桥流水  似风拂杨柳  若大江东去  如旭日喷薄
  D.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若大江东去
3、说话题 (选择一题作答)(2分)。
①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30字以内)
②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以中国传统祥云符号和纸卷轴为创意。当你欣赏火炬上的祥云图案时,你能产生怎样的联想与想象?请写一段话,生动地表达一下你的想法。(30字以内)   
4、名著阅读(2分)
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一直被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其                 等老幼皆知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中的“          ”(绰号)吴用等,梁山运机巧,水泊展谋略,识广才高,魅力四射……其实,他们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知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                         ”。
5、古诗文默写(7分)
①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②                  ,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 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⑤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⑥              ,白露为霜。(《诗经  蒹葭》)
⑦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6、短文修改。(4分)
①潜江市现已加入了“8+1”武汉城市圈,在倡导“城市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对“移动数字大武汉”更加充满期待。②回首1992年,当第一部移动电话现身江城武汉,人们尚未想到它能给未来生活带来多少变化,“数字化移动生活”在许多人眼中,还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③十几年后的今天,手机成为普及最快、覆盖最为广泛的通信电子产品,彩信、MO手机上网、随心邮成了男女老少耳熟能祥的名词,人与人之间终于实现了“咫尺天涯顷刻沟通”的梦想。④“科技引领未来”,随着“移动数字大武汉”进程不断加强,移动新技术将给江城市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精彩。
(1)第③句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       ”改为“     ”。(1分)
(2)第④句中有一个词语错用,应将“       ”改为“       ”。(1分)
(3)第②句是个病句,请在下边原句上改正。(2分)
回首1992年,当第一部移动电话现身江城武汉,人们尚未想到它能给未来生活带来多少变化,“数字化移动生活”在许多人眼中,还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
                                                                       
二、古诗文阅读(13分)
古诗词赏析(3分)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