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50个字。
鼎湖山听泉
●○ 任务分析
学习本文,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赏析精彩的句子,并通过吟哦讽诵来进一步品味作品的妙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理解作者取材的精心,可写的景物很多,作者却把笔力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因此,本文教学的起点,也从“听”字入手。
●○教学目标
1、 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 ○教学重点: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 》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导入: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 —— “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欣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与常规的写景角度进行比较,从而看出本文写景角度的独特,并由“望”导入“听”,显得自然贴切。)
一、整体感知:
↘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找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泉声特点产生的联想
第一次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进山后
第三次补山亭
第四次入夜、寺旁客房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圈点勾画。
3、交流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想以“听”字为抓手,通过找出四次听泉的地点、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
二、品味精彩段落 感悟人生哲理
四次听泉,有详有略,作者重点描写了第四次听泉,请同学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8节,要求: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投影打出例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3、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后小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由四次听泉直接切入到精彩段落的研读,让学生品味时教师可以给出例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教给学生赏析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