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830字。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宝山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试卷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服装的语言
王海龙
①服装是一种语言。人生活在文化符号中。一切东西,如果你愿意去深想和阐释都有意义。僧侣们为什么要穿袈裟?为的不仅是突出信仰并作为一种职业标志以鼓励社会监督,其实还是每日每时对自己宗教身份的一种提醒。三百六十行真正数得出名来的像样的行当,几乎都有自己专门的服装行头。各行各业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讲究。除了行业标志性的服装以外,学生有校服,结婚男有礼服,女有婚纱。学生尚未“入行”或拥有专业,他们也愿意标明自己的身份。而结婚服装特别是婚纱只是一个很短暂性的临时性需要,可是新娘仍然希望用婚纱这个符号来表白艳丽或圣洁。
②哪怕只穿一天,它的符号意义是让你和别人都记一辈子。
③正如交通有红绿灯,投降有白旗一样,服装有其明显的符号化功能。
④军人穿军装并不仅仅是为了打仗。穿军装,穿出飒爽英姿是世界军人的风范和骄傲。我读过的一则史料云,甲午海战前日本一个军官代表团参观了中国海军的舰船。中国当时的武器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其先进其气势让日本人胆怯了。可是他们看到了一些水兵不洁的服装,看到了一些水兵凌乱的被褥,日本人窃笑了,于是,他们发起了战争。一百多年后,我不敢责备浴血中的甲午军人的衣衫和军容,但是,中国的军人们在今天除了强调穿出英姿飒爽外,宿舍的被褥也要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潇洒齐展。据说,这是军人入营的第一课,它虽然和打仗无关。雄壮之师,威武之师,是靠水滴石穿的努力得来的。如果你留心,在北京街头,你会看到一些值勤警察。他们不管老百姓,只纠察军人的风度仪表。中国军人,这个称号,因此变得神圣起来了。 若只论打仗,土匪也能征善战,但他们不是军人。
⑥我常常留心到西方人的一些仪式化的张扬。比如美国学生的毕业典礼仪式颇让人大饱眼福。我们在中国都已毕过好几次业了,可是在美国似乎才知道什么是毕业。整个五月,学校把毕业渲染得气氛高涨,到处是毕业生的袍子,到处是笑脸和花朵。这时候,你知道,你四年的寒窗,你熬过的所有的夜,流过的所有的汗值得。毕业袍子把学习、把毕业神圣化了。看报道,中国现在毕业也时兴袍子了。虽然费些钱,我以为是进步。值得。
⑦上面说的是一些比较突出的情形和个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抹掉行业标志和富有文化宣言性的部分,大家都穿普通的衣服,这里面有没有文化或符号语言在内呢?
⑧z)^D6]L3r服装论坛,模特论坛,服装,服饰,女装,男装,时尚,服装设计,时装在参加一项活动时,穿什么,怎么穿,在什么情景下穿,体现一个人对事业的态度,同时也昭示着你的心情、重视程度、赞成还是反对乃至有保留的赞成和有赞成的保留。说个简单的例子,朋友的婚礼请你参加,你是衣冠楚楚地出席还是邋遢地出席,显然表露出了你对朋友、对事件本身的重视程度。人是文化的动物,他们创造出了礼仪文化。
⑨有时候,吃饭穿衣是一种文化宣言或社会符号性暗示,它里面蕴含了一种文化态度。人类文化进化了上万年,创造出了伦理这个东西并用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循规蹈矩人们视为正常,循规蹈矩有时候显得俗。俗,其实是个社会标准。你超前,你孤独。社会化是个很顽固的东西,你或许斗得过它,但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
⑩有的人喜欢标榜敢于反潮流。反潮流你也得有资格。不修边幅,在王右军、毕加索身上是大雅,在你身上却是没有教养。服装论坛,模特论坛,服装,服饰,女装,男装,时尚,服装设计,时装服装语言的能指性和所指性功能很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警察下班后大多不愿意再穿警服,其原因并不仅仅像工人下班后要脱下工作服那样简单。您如果细心,连家常小事都这样颇耐琢磨。
⑿除了穿衣,连装饰化装都是文化。您也许平时没有专门去想,但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准备什么样的行头,怎样设计,怎样着装,甚至用什么样的化妆品,我相信并不仅仅是参加奥斯卡典礼的影星们关注的题目。大部分人都是凭直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相信每一个社会人都会经意或不经意地想过这些,而且很家常地处理着这类问题,连乡下人走亲戚都不会忽略这些内容。
(选自《编译参考》2003.9,有删改)
1.第①段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作者以“甲午海战史料”和“美国学生毕业典礼仪式”为例,说明了“服装符号”具有□□□□和□□□□的含义。(4分)
3.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一个人的服装,往往能表明一个人对事件的态度和一个人的文化态度。
B.“土匪也能征善战,但他们不是军人”,这是因为土匪没有军装“符号”。
C.人们难以免俗,是因为“俗”反映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一种伦理取向。
D.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思考过穿衣、装饰、化装之类的问题。
E.作者认为,西方人仪式的神圣化,主要是通过对服式的张扬而取得效果。
F.作者认为,对生活中吃饭穿衣这类事,愿意去深想和阐释都会发现意义。
4.阅读第⑾段中画线的内容,并请分析,为什么警察下班后脱下警服“不仅仅像工人下班后要脱下工作服那样简单”。 (3分) 5.如果为“新苗”希望小学设计一套春秋季节穿的校服,请你从“服装的语言”角度(如颜色、图案或式样等)做简要的设计说明。(3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文游台抒怀
秦维宪
①初夏的早晨,清风掠过辽远的金黄色的淮扬田野,惊飞了锦雉几许;空濛的大运河上,悠悠地飘来野鸭的“嘎嘎”声。循着这样一种大自然的情趣,我来到了高邮名胜文游台。
②文游台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刚落成时称“东岳行宫”,盖因当年乡民不堪路途遥远去泰山进香,便将此处象征为“泰山庙”。北宋元丰年间(约1080年),大诗人苏东坡旅抵高邮,与高邮籍的北宋婉约派词人秦少游,以及名士王定国、孙莘聚会于庙台,他们把酒临风,纵论天下,击节吟诗,遂遗下千古美名“文游台”。900多年沧海桑田,文游台牵引了多少风雨家国事,牵引了多少文人拳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