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00字。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一、 导入
由日、月 ———— 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二、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