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8930字。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保密★启用前
2008年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2.试卷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别搞中西文化对立
对待洋文化,笔者认为“发挥我们文化的优势部分与对方PK”这种把中西文化摆在对立位置上的态度并不可取。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若要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曾有专家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为法定节日,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似乎大有与洋节抗衡之势。近一个时期,无论是“废除中医”还是“更改龙图腾”,不管人为拔高还是贬低自己的文化内涵,都有悖于文化的发展规律。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交流越是频繁,我们的视野越是开阔,我们的文化越是具有生命力。400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用“坤舆万国图”让中国人大开眼界,还培养了徐光启等优秀的科学家,与他们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如琵琶、胡琴等这些外来的文化载体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再看当今世界,我们会发现越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明显。2006年春节期间,英国许多城市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年”庆典活动;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更是文化包容的典范;在美国的一些州,春节已经成为了法定假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外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其实,洋文化在中国的流行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很多商家张开臂膀拥抱洋节完全是商业利益刺激的结果。相反,很难想象温饱还成问题的贫困地区也会庆祝圣诞。汉朝和唐朝的人们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一概不拒,并大胆吸收采用,因此才造就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古代先民尚且如此,难道对洋文化不分好坏,一律予以对抗,应该是大国国民的正常心态吗?
(节选自《环球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能支持“把中西文化摆在对立位置上的态度并不可取”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废除中医”或者“更改龙图腾”的做法,无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发展。
B.琵琶、胡琴等外来文化载体的传入与使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很多商家张开臂膀拥抱洋节,这是中国主动接受洋文化并加以推广的结果。
D.汉唐人们对于外来文化一概不拒,大胆吸收采用,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有关专家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为法定节日,目的是与洋节相抗衡。
B.徐光启等科学家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C.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而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D.英、法、美等国包容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中外文化得以交融,使本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3-4题。
“人造太阳”:人类能源新梦想
科学家研究证实,太阳发出的能量来自组成太阳的无数的氢原子核。在太阳中心的超高温和超高压下,这些氢原子核相互作用,发生核聚变,结合成较重的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光和热。于是,科学家设想,如果实现人工控制下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即受控热核反应),那么在地球上同样可以创造出一个个具有不竭能量的人造太阳。
200年之内,石油、煤、天然气资源均面临枯竭的危险。20世纪后半叶,核能利用出现热潮,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发展。但目前所有核电站的原理,都是利用铀等大原子量的重元素原子核的裂变,来释放巨大能量的。且不说这种类型的裂变电站可能引发的核污染噩梦令人触目惊心,单就其主要原料铀而言,地球的储量也仅够维持数百年之用。
因此,人类不得不再次将索求的目光投向太阳,并将最终解决能源需求的希望寄托于受控核聚变的实现和推广,试图建设利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实现核聚变的热核反应堆。
热核聚变所用的重要核燃料是氘。一座100万千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耗氘量只需304千克。据测,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就是说“1升海水约等于300升汽油”。地球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