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450字。
(—)《曹刿论战》 
      十年春,齐师伐我。 
      公将战。曹刿请见。 
  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 
      对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乃入见。问:“何 以战?” 
  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公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对日:“忠之属也。 
  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    刿日:“未可”齐人三鼓。 
      刿日:“可矣。”齐师败绩。 
      公将驰之。刿日:“未可。” 
      下视其辙,登 轼而望之,日:“可矣。” 
      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 
      对日:“夫战,勇气也。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性质(齐师伐我)。
2.曹刿请见的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他自己的角度;也是根本原因)“齐师伐我。公将战”(直接原因)
3. “可以一战”中“以”字后省略了代词 “之” 它指代的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可以一战”这句与上文的 “何以战” 相呼应。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做法?肯定了什么做法?怎样肯定的?
       否定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肯定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用“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的
6.本段表明了曹刿怎样的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7.表曹刿爱国的词语有:“请见”,“请从”
8.总领全文的两个词:“鄙”“远谋”
9.体现鲁庄公“鄙”的句子:“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作用:衬托曹刿有“远谋”。
10.提示: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11.全文写作特点:a全文以对话为主 b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c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d详略得当
12.“小惠”、“小信”分别指什么?“小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3.曹刿“远谋”的表现:否定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肯定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这两段中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有哪三个?“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15.曹刿“下视”,看见了什么?“登轼而望”,望到了什么?“其辙乱”;“其旗靡”
1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为什么说“未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7.“公将鼓之”,曹刿为什么说“未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后来为什么又说“可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8.上文中的一个成语:一鼓作气
19.哪些语句证明曹刿指挥正确:“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既克”
20.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其辙乱,其旗靡”之势。
21.全文详写什么?曹刿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和曹刿战后论取胜原因。
      略写什么?长勺之战的经过。
  为什么这样安排?突出“论战”这一重点,从而更好的表现曹刿的“远谋”。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怎样的磨练?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这些磨练是可有可无的么?为什么?不是。因为文中有一个“必”字。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这些磨练能带来什么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从哪三个方面受磨练(用自己的话概括):思想,生活,行为。
6.人常遭哪些困境?“恒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犯过失,内心忧困,思虑堵塞,不被人了解。
7.经过痛苦斗争得到的好处是什么:“改”“作”“喻”
8.怎样才能不使国家灭亡?入有无法家拂士,出有无敌国外患。
9.由人到国家的论证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论点的普遍性。
10.强调造就人才不可缺的条件是:经受磨练。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岳阳楼记》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此”指代什么?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具体描写“巴陵胜状”的句子?(答案同上)[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写]
3.与“大观”相照应的词是 “胜状” ;“多会于此”的“此”指 岳阳楼 。
4.第二、第三段中用见景生情的写法,表现 阴 与 晴 两幅画面, 悲 与 喜 两种心情,照应了第一段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话。
5.写出另外表现岳阳楼大观的气势的诗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前人之述”指 “唐贤今人诗赋” ,作者不准备详尽描述岳阳楼大观的原因之一是: “前人之述备矣。”
7.哪里“衔远山,吞长江”?哪里“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交通便利的目的?
         洞庭湖;因为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才会“多会于此”从而引出下文。
8.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可概括为:以己悲,以物喜。
9. 迁客骚人以己悲的表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10. 迁客骚人以物喜的表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11.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相同还是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不同;目的是引出下文,与古仁人对比,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2.从上文中概括出的成语: 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春和景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