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30字。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能力目标
¨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向,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
¨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        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设想]
¨        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        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        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知人论世
   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要理解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请同学们谈谈杜甫在你心中的形象。
学生在初中时曾经接触过杜甫的诗歌,有所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杜甫(712-770),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其诗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誉其诗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读一读:整体感知
将学生带入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中
1、梁启超有一篇文章叫做《情圣杜甫》,说明杜甫是一个饱含感情的人。他的诗同样是包含着丰富的感情,我们首先来听听这首诗的朗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