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80个字。
  《燕歌行》教学设计
  东港市第三中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㈠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1.盛唐的边塞诗产生原因: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