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690字。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福建特级教师协会根据最新考纲编写)
第I卷 (选择题 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2题。
中国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佛教的理论起点、终点和核心都是“佛”,它以佛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以具备佛的本性即佛性为成佛的内在根据,以成就佛的境界为终极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是以“佛”为本的宗教,是佛本主义宗教。在这样的宗教中,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人的主体性是受到压抑乃至忽视的。
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按照这种本体化的轨道发展的。直到禅宗产生之前,中国佛教的主体意识都相当淡漠,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中唐之际的慧能禅宗兴起后,情形便为之大变。慧能首先对成佛的根据——“佛性"作了主体化、大众化、世俗化的理解,将其直接等同于“心”。为了突出心性的现实具体性,他又称其为“自心”、“自性”。慧能佛性论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了自心、自性与佛心、佛性的平等性,认为当下具体的现实人心与佛心在一切可能性上都是统一的,凡心、佛心同是一心,唯一差别仅在迷悟不同,迷即为凡心,悟则为佛心。由此,理想人格佛与主体心性也就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佛的主体性、内在性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弘扬,所谓“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慧能还认为心佛平等对于任何众生来说都不例外,众生与佛只有迷悟的不同,没有本质之异。“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慧能的心佛平等思想将虚玄脱俗之佛性还原为具体现实之人性,从而在宗教领域展开了由佛境到尘俗、由彼岸到此岸、由出世间到人世间的世俗化历程。
慧能将传统的以佛为中心的佛教改造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佛教。在他这里,成佛的根据不在超越的本体之上,而就在每个人的心性之中;信仰佛教不等于崇拜偶像,而在于自信其心;成佛不需要依靠他力,而只能依靠自力;修行不需要改变现实的生活方式,而只要顺心随俗、顺应自然地生活即可;解脱不是要经历种种的磨难和增加种种的负荷,而是要解除种种内外束缚和负累;净土不在西方彼岸,而就在人间此岸。在这里,人的地位、价值、尊严、自由、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佛的偶像被人的自尊所代替,佛的本位意识被人的本位意识所取代。历史上将慧能对传统佛教的改造称为“六祖革命”,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六祖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将传统的佛本主义的佛教改造成了人本主义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
1、下列对文中慧能的“心佛平等”思想理解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慧能对“佛性”作主体化、大众化、世俗化的理解,将其直接等同于“心”。为了突出心性的现实具体性,又称其为“自心"、“自性”。
B慧能强调自心、自性与佛心、佛性的平等性,认为当下具体的现实人心与佛心在一切可能性上都是统一的,凡心、佛心同是一心,唯一差别仅在迷悟不同。
C慧能认为理想人格佛与主体心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他使佛的主体性、内在性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弘扬,认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D慧能将虚玄脱俗之佛性还原为具体现实之人性,从而在宗教领域展开由佛境到尘俗、由彼岸到此岸、由出世间到人世间的世俗化历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印度佛教以佛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以成就佛的境界为终极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是以“佛”为本的宗教,是佛本主义宗教。
B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佛教的主体意识都相当淡漠,直到中唐之际的慧能禅宗兴起后,才使改造后的佛教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C佛教经慧能变革后,信徒不论在成佛的追求,还是信仰、修行,乃至寻求“解脱”等方面,都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比以往更注重人的心性,更尊重现实的生活。
D慧能对传统佛教的改造,使人的地位、价值、尊严、自由、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佛的本位意识被人的本位意识所取代,实现了中国佛教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3—5题。
送石昌言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