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例如:“我们•八•点•钟上班。”“八点钟”是个时间名词,充当状语,修饰动词“上”。其他种类的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它直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血红”、“•雪白”……这些名词用作状语,实际上已经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组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或短语。
  然而,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其他种类的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过秦论》一文中就是大量的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如: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并〕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以上七例,有表示比喻的,如例(1)、例(7);有表示处所、方向的,如例(2)——例(6)。仅就《过秦论》一文,名词为状语,其作用有二。其实名词活用为状语,还有表示对人态度的。如《鸿门宴》一文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即“我要•象•对•待•兄•长•一•样来侍奉他”。还有表示用作工具的。如《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即“•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
  名词活用作状语,表面上看来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很不一样。例如例(7)中“•云集”、“•响应”,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云聚集起来”,“回声应和着”。而原句中的意思实际是“•象•云•一•样聚拢来”,“•象•回•音一样应声而起”,形容跟随陈涉起义的人众多而快速。
  通过上段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把文言文中充当状语的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象•云•一•样”、“•象•回•音•一•样”。或者翻译例(1),就是“•象•卷•席•子•一•样”、、“•象•包•包•裹•一•样”、“•象•装•口•袋•一•样”,都是形容秦孝公有夺取天下,兼并各国,统辖四海的大志,并吞八方土地的雄心。
  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翻译出来的现代汉语,实际上就是一个个介宾短语,它充当状语就是显而易见的了。那么,文言文中为什么不用介宾短语充当状语,而要用名词充当状语?文言文中有没有介宾短语?原来,这就牵涉到文言文的另一个语法现象了。文言文中有介宾短语,但是却常常把它放到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去了。仍以《过秦论》为例:
  (1)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之君〉也。
  (3)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锏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