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980字。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金丰中学2008届高三毕业班期末考试强化卷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
孔子有“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因而他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能持一种节用态度,反对滥捕乱杀。《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里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观。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的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狩猎是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孔子去河边钓鱼和山上射鸟正是参加劳动、维持基本生活的表现,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捕杀野生动物问题。
为什么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不用绳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是因为用绳网捕鱼可对鱼儿一网打尽,无论大小;射杀巢宿的鸟也会大大小小一巢打尽。这样一来就破坏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会造成资源枯竭,也会阻塞老百姓的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生存之道,是一种不仁的行径,所以孔子加以反对。当然,这种生态资源节用观也体现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而反对毁灭野生资源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孔子的节用观是跟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主张统治者以德治国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即治理千乘之国,必须严肃对待,诚信无欺,节用资源,爱护众人,用工不违农时(这里,“人”与“民”并用,前者泛指,后者专指,并非“人”就一定指“大人”,不然何必不直接讲“爱大人”呢?至于“民”与“时”即农时并用,显然专指农民)。可见,敬事、诚信、节用、爱人都是同一个层次的道德范畴,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行为规范。孔子还把“君子惠而不费”(《论语"尧曰第二十》)即君子给人民好处自己却节用而不浪费,作为“五美”(五种美德)之首,这表面上是对君子而言,实际上也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
(节选自《敬畏天命与生态伦理——孔丘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1.下面对中国哲学“人"民”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是泛指,并非“人”就一定指“大人”,不然就直接讲“爱大人”了。
B.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见,“人”与“民”是有区别的。
C. “民”是专指,显然专指从事农耕的农民,因为它与“时”(农时)联系对举。
D. 孔子把“君子惠而不费”即君子给人民好处自己却节用而不浪费,作为“五美”(五种美德)之首,这表明他已经有“人民”这个概念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观。
B.“泛爱众而亲仁”,反映了我国原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足见孔子有远见卓识。
C. 春秋时代,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孔子反对滥捕乱杀,是因为“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使他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能持一种关爱的态度。
D. 孔子的“君子惠而不费”,表面上是对君子的行为要求和肯定,实质上又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与期盼。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据中国睡眠呼吸障碍学习研讨会上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3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4%的人患呼吸暂停综合症(SAS),考虑到我国的人口,这一比例代表的人数是极其庞大的。近年对SAS的研究有了个重要的发现,包括该症会诱发高血压,导致冠心病;会对精神、脑血管等造成损害;还会引致精神异常、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院以及美国研究人员还发现,睡眠不好或太少易患糖尿病,因为人在睡眠不好或睡眠太少的时候,体内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将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从多方面影响到人体吸收糖分,进而带来患糖尿病的后果。此前,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上夜班会使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3倍。睡眠不足引发的交通事故与饮酒引发的一样多。每年有5 万英国人因司机疲劳驾车而死亡或严重受伤。经常缺乏睡眠与精神错乱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证实。不良的睡眠习惯还可能导致感冒、抑郁症、肥胖和癌症等。
睡眠不足的直接影响人所共知。白天昏昏欲睡,思路不清晰,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精神无法集中,动作无法协调……儿童变得易怒,因此可能在学校惹是生非。人们过去认为这种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好好睡上一觉后就会恢复正常。科学家过去也一直只关心睡眠不足的短期影响。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不足的影响会积累起来,最终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