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110字。刘小川品中国文人系列:王安石 1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因封荆国公,故人称荆公。江西临川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宋真宗是赵宋王朝的第三个皇帝,接下来是在位四十二年的宋仁宗。王安石受世人瞩目,是在仁宗后期和神宗前期,大概三十年左右。神宗后期,他隐居在金陵蒋山(钟山)。
赵宋立国百年,天下无大事。而此前的晚唐、五代十国,干戈四起纷争不息,也是百余年。两个百年相比较,乱世治世分明。不过,封建王朝的一般规律,是几任皇帝之后,各种矛盾趋于激化。一片太平盛世的叫喊声中,乱象悄然纷呈,并且势不可当。北宋有识之士辈出,识乱象者,并非仅仅一个王安石。
仁宗朝有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出于统治的需要,官僚机构不得不日趋臃肿。官员俸禄高,挥霍无度,皇帝又鼓励他们挥霍。皇帝本人的后官,则是挥霍的典范。皇帝的家天下靠各级官员支撑,官员奢侈,皇帝放心。
皇权的另一个强大支撑是军队。朝廷认为外患不如内忧,一百多万军队放在京师附近和各重要州郡,牢牢守护着金鸾殿,雄视全国三百州。为防止军人生乱,又制定了一整套使军队频繁调动、官兵隔膜、军权互制的措施,稳住了军心,却导致战斗力空前下降。士兵不会骑马拉弓而善于做小买卖,汴梁城到处摆摊设点,百姓习以为常。庞大的军队要吃饭,军官要比照文官花销,开支巨大,占了财政总收入的七成以上。
钱从哪儿来呢?从几千万百姓身上来。
北宋的赋税比唐朝高出许多,岁入也翻了若干倍。
三冗是老问题,几十年居高不下,国库日见空虚。而北辽与西夏又长年袭扰虎视眈眈,一旦打大仗,赵宋江山难保。
历史到了这样的时刻,有识之士应运而生。
不过,这所谓有识之士,有合作的空间,更有对立的可能。
司马光斗王安石,是北宋政坛一出大戏。中间还有一位两边不买账的苏东坡。用现代术语打比方,苏东坡是保守党,王安石是激进党,司马光则是节约党。
君子争原则,小人抢官帽。北宋这一出角色众多高潮迭起的大戏,至今令人扼腕、赞叹、深思。
王安石的父亲叫王益,辗转各州做通判。王安石生在宁江军通判府,没过多久就迁往别处,随父宦游,从幼年游到少年。后来在金陵大致安定下来。他家人多,有三个妹妹三个弟弟。他是宋人笔记交口称赞的少年天才,据说几经他的眼睛看过的文字,一生不忘。《老学庵笔记》说:“王荆公目睛如龙。”《钱氏私志》云:“安石视物如射。”可见他的体貌特征,眼睛异乎寻常。他生得牛耳虎背,走路埋着头,作趋奔状,猛一抬头时,不是自己吓一跳,就是把别人吓一跳。这种蹿着走的习惯,可能是早年跟随父亲的时候养成的。
王安石的许多被传为趣谈的生活习惯,可能也和他长期的居无定所有关。
他一般不洗澡,很少换衣服……
九岁那一年他随父亲入蜀,蜀道上有座梓潼神庙,常有神异显灵,“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王益当时担任提刑官,巴不得将来做宰相,特意绕道梓潼,烧高香拜神庙。父子刚刚跪下,忽听外面风雨大作。庙里的和尚失声叫道:显灵啦!王提刑又惊又喜,念念有词谢过神灵,拉着儿子匆匆走人。此后数年密不声张,紧张关注着自己升官的迹象。然而毫无迹象。及至王安石青云直上,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一天梓潼神庙大风雨,原来是送王提刑的儿子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3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进士高中第一。却被枢密史晏殊做了手脚,张榜时名列第四。
庆历三年,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朝廷重臣,发起“规模阔大”的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择长官……”十条新政,头三条都是拿官僚开刀,从朝廷到地方,掀起整顿吏治的大风暴。王安石待官无事,不动声色地瞧着。
不到一年,新政收场。范仲淹等人斗不过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被摇摆不定的老皇帝贬出了京师。
王安石对朋友感慨说:君非不明,臣非不贤,惜乎未得良机也。
古代君臣讲遇合,时机非常重要。宋仁宗已经做了二十五年的皇帝,变革决心有限。捅出了娄子,得罪了豪族,变革大臣们立刻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王安石琢磨着。
王安石被派到扬州做判官,顶头上司是太守韩琦。韩琦出身于高官门第,自己也出色,兼具军政才能,是北宋名臣之一。他的领导作风,不同于欧阳修的,是看年轻人不大顺眼。而王安石的个性,又很难讨人喜欢。扬州繁华地,娱乐场所多。王安石有时早晨点卯迟到,衣冠不整冲进衙门,韩琦会冷冷地抛下一句:年轻人,劝你趁着精力充沛多读几本书。言下之意,是王安石把旺盛的精力用到妓女们身上去了。
王安石的脸涨得通红,眼睛死死盯着墙角。却始终不置一辞,不向上司作任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