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王安石与翻案诗<br>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226623) 唐步荣<br>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于中下层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已任。二十二岁(庆历三年)中进士后,为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关心民生疾苦,并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熙宁二年,他被宋神宗特拔为参知政事,积极推行新法。但由于旧党的不断反对,变法失败,退居江宁,封为荆国公,元丰九年病卒。<br>
王安石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一生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于是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认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而己矣”,“要以适用为本”(《上人书》)。正是由于王安石持有“适用”的文学创作观念,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由此而写下了大量的翻案之作。如他的史论杂文《读〈孟尝君传〉》,作者用政治家的眼光,揭示孟尝君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物,他所追求的只是好客的虚名和一己的私利,他门客三千,不过是鸡鸣狗盗耳,高屋建瓴,睥睨千古,破除了世人对孟尝君的盲目崇拜。作者暗用考校名实的方法,划清士与鸡鸣狗盗之辈的界限,实为自己变法选拔人才之用,见解新颖,寓意深刻。<br>
王安石的翻案诗尤为突出,运用典故,力求翻新,不唯古人之说,大胆突破。如唐朝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对项羽兵败刘邦而落得乌江自刎的可悲结局表示惋惜。他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未可预料,如果项羽不羞愤绝生,振作精神,重现当年“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回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够反败为胜,重夺天下。王安石据此也以《乌江亭》为题写了一首与杜牧唱反调的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是对杜牧诗的翻案,从历史的真实出发来评判项羽,认为这个西楚霸王其刚愎自用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狂澜既倒而势难挽回的败局。直到临死前,他还归咎于“时不利”,发出“天亡我也”的悲叹,并未找到自身失败的原因。尽管亭长向他提出“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建议,但人心丧失殆尽,即使他听了亭长的话也是很难重整旗鼓的。杜牧和王安石都是意在总结项羽胜败易势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彼此诗意各有所异,但王安石反其意写之,让读者按照自己的认识去接受并品赏其中合理的成分,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眼光和冷静客观的思考。<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