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2张,课堂设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要求,思路清楚。附有教案和学案,约3050字,可配套使用。
姜夔之《扬 州 慢》教案
授课人: 丁学军 授课时间:2007 年12月5日
【教学目 标】
1、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巧化前人的词句的技法。
2、体味婉约词风:情景交融之美、低沉伤感之情及姜词“清冷空灵”之意境。
【授 课 方 法】 品读、点拨、讨论、归结。
【授 课 过 程】
一、背诵柳永的《雨霖铃》,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都被他那优美而又凄婉的离情别绪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领略另一位婉约词人的乱世词心——南宋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却绝不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其词格律严密,字雕句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词坛。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背景介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词人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四、解题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慢:慢词,曲调舒缓。
五、新课研析
(一) 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①霁:此指雪止天晴。 ②算:料想。 ③豆蔻:特指十一二岁的女孩子。
(二)内容研析:
1、指名朗读小序,其他人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吟咏成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2、齐读全词,独思后交流讨论:
(1)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