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40字。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与回顾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中学 张伟昌
  【主持絮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祖国,多么神圣而又庄严的称号。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文、文化、民族、同胞,她意味着庄严、帜热、归属、依靠、温暖、力量。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有万水千山隔不断的情感。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通过作者的不同描述,品味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追求。
  【课文精髓】
  《黄河颂》:这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2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赞颂了祖国雄奇壮丽的山河和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
  《最后一课》: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他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觉表现了祖国被占领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是一篇杂文,它篇幅短小,不足千字,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来比喻历史前行过程,是在国运艰难时期对中华民族雄健精神的肯定和赞扬,说理形象,鼓舞人心。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他以呼告的形式抒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在外的东北人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本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受人喜爱。
  【文体知识】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1.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2.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3.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4.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5.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6.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7.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8.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