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00字。
  《论快乐》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快乐的理解,陶冶性情。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比喻中联想丰富且话语幽默。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善用比喻)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文化奇人写的文章──《论快乐》
  二、了解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诗论《谈艺录》等等。
  三、整体把握
  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观点?怎样论述的?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
  3、文中有哪些句子你暂时还不能理解?
  四、文章结构
  论快乐:
  一)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
  二)人生虽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观。
  三)一切快乐享受,都取决于精神。
  四)发现乐由心造,是文化的进步。
  五、学生质疑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查找有关快乐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下列比喻有何含义?作者借此分别表明了什么观点? 
  ①“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①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3、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①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②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4、作者认为,“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为什么? 
  ①没有精神上的愉悦,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会发生作用;
  ②如果精神愉悦,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契机。
  5、作者为什么认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从此痛苦不再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战胜了物质。
  二、语言揣摩
  1、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
  2、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