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450字。
  中考现代文阅读分析及复习方略——中考技巧
  周启军
  离中考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了。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有人认为阅读关键在练,于是以铺天盖地的阅读材料为复习重点,搞题海战术。然则收效甚微。我认为现代文阅读复习一定要体现针对性,指导性。即针对考试重点,有目的的进行系统复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体现指导作用。让学生知道所以然,切忌一味做题,讲题,改题。下面我主要从应对方略进行阐述:
  一、分析失分原因:从近几年中考结果看,考生阅读得分不高,阅读能力较差。有以下几点:
  1.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阅读文章总是匆匆忙忙,大略浏览,不求甚解。答题是不回到原文,整体感知,机械地在某一段落抄选内容。
  2. 缺乏解读文章的能力。不能从文章提炼观点,体会不到作者的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不知抓取关键词,阅读浮于表层,很难深入。
  3. 缺乏一定表达能力。主观表达思路模糊,层次凌乱,答非所问。如要点是三方面,部分考生只就其一罗嗦或笼统杂糅。语言表达能力差,组织句子能力欠缺。
  二、明确中考阅读考什么
  A、应该考什么
  《课标》说:
  阅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中考说明》说:(说明中有三处说到阅读考察)
  第一处:阅读考察以精读能力的考察为主,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这是从试题的考察形式角度来说明的)
  第二处: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注重考察学生对各种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这是从试题的能力要求角度来说明的)
  第三处:
  1、 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2、 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筛选、提取、整合文中相关信息。
  4、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 了解并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7、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8、 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发掘其内在价值。
  9、 结合自身体验,对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发现和探究问题。
  (这是从具体的考察点角度来说明的)
  很显然,《中考说明》对语文阅读考察的说明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细化,是结合教材使用情况、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对《课标》的具体解释和细化。
  (二)关于命题趋势的思考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目标要求中,涉及到了文章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文章阅读包括了科技作品、议论文、浅易文言文; 文学作品阅读包括了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古代诗词等。下面就文学作品阅读和文章阅读的命题趋势做简要分析。
  1、文学作品类选文命题的趋势思考
  以湖北省教研室的蒋红森老师的《审视中考记叙类现代文阅读》一文为典范的对中考阅读命题的思考引起了中学语文界的关注和思考,而这种思考的影响很有可能波及到我们的命题。现就其观点简述如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