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8950字。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08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全卷150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12页,考试结束后,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两部分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4B或5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4B或5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跷 耆老 契合 无稽之谈 修葺一新
B.碑拓 裨益 稗官 沁人心脾 纵横捭阖
C.饯行 箴言 谏诤 明修栈道 挑拨离间
D.砧杵 粘连 请帖 沾沾自喜 俯首帖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最近,投资对于非蓝筹股心有余悸,担心股市大盘再次回调会引发被边缘化的非蓝筹股再度出现大幅调整。
B.要学好语文并取得较好成绩,必须立足于课本,那种脱离课本漫无边际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法。
C.宋人黄庭坚在《濂溪诗序》中这样评价周敦颐,“克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D.以“和谐之旅”为主题的北京奥运圣火接力,历时130天,薪尽火传,将和平与友好传递到全世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去年九月,胡锦涛总书记给全国模范教师、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先生的女儿孟菲回信,赞扬她的父亲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B.由《时代周刊》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联合进行的电话民意调查显示,在46%的被调查的人中,认为美国参与中东地区的纷争是不明智的。
C.《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指出,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D.有一次,读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洗过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聪明的作者拿具象的青山来比喻抽象的良心,真是妙极了。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别悲伤,也别愤慨!”普希金的诗听来十分豁达,但如果严峻复杂的生活真的欺骗了我们,你能做到不悲愤吗?
B.“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那他将一事无成。”
C.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识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D.出版社附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后一种好像只出了两期,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份量)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由此应运而生。文化经济为何能够如此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是文化力及文化生产力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简单地说,文化力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彰显而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力其实从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便已客观地存在。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文化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并随着这个过程发展而演化,同时又反过来支配和影响这个过程,显示出文化力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这种活动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文化的形成、发生、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演化一样,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文化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以及自然界,深深渗透并作用于人们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中,甚至于影响人的个性和习惯。从个人到家庭,从族群到区域,从地区到国家,文化力都在发挥着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作用。
一般来说,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要看到,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的消极阻碍作用。积极的文化力可起到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欧洲文化史上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国文化史上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