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420字。灯谜趣说教案,全面的介绍了灯谜的历史和猜谜的技巧,条理清晰,辅以实例、练习,很实用。
灯谜趣说
  导入:元宵节刚过,除了绚丽的花灯与烟花,节日期间,很受百姓喜爱的一项活动就是猜灯谜了。灯谜历史悠久,是一种很值得发扬的娱乐活动。因为玩灯谜玩的是文化,得讲究雅俗共赏,胸无点墨的粗人莽夫玩不了,怕动脑筋的懒汉闲人也玩不了。因此,要想多学文化知识,想要陶冶情操,想要开发智力,就赶紧学灯谜吧。
  一、灯谜的历史
  灯谜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大约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谜的雏形:“庾辞”和“隐语”。人们在生活中运用隐语的程度之广令人吃惊。在外交场合(尤其是男女之间的交际),它是测验对方智力的尺度;在国家挑选贤能时,它是衡量才隽的手段;在敌国相争时,它还被用来刺探对方实力和传递情报。
  到了汉代,庾辞、隐语才渐渐从对话中脱离出来,逐步演变成两种不同形式的“谜”。
  比如《后汉书•五行志》收录的献帝时京都流传的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首运用字谜来诅咒专横跋扈、残暴不仁的太师董卓的儿歌。其中“千里草”合起来是个“董”字,“十日卜”合起来是个“卓”字。“不得生”则含有“该死”的意思。
  字谜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已渐趋成熟,大量利用文义扣合的手法,不再是单纯的拼拼拆拆了。
  《世说新语•捷悟》上记载曹娥碑阴之谜,历来被人推为文义谜的鼻祖。书上说:曹操行军路过浙江上虞,见到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yōng,古同“雍”)在孝女曹娥墓碑背后写的“黄绢幼妇,外孙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臼”八个大字,便问谋士杨修:“你猜得出这是什么意思么?”杨修略加思索,回答道:“我已猜出。”曹操忙叫他别说,容自己想来。于是曹操策马边走边想,走了三十里路后,才悟出谜底,便自愧不如地对杨修说:“我才不及你,相差竟有三十里!”谜底是蔡邕见了邯郸淳的碑文撰得好,说的赞语:“绝妙好辞”四字。碑阴上的“黄绢”是有色的丝织物,故扣“绝”(色丝为“绝”);“幼妇”是少年之女,故扣“妙”(少女为“妙”);“外孙”是女儿之子,故扣“好”(女子为“好”);“齑臼”是捣腌菜的石臼,古称受辛(有辛味的菜)之器,故扣“辤”(“辞”的异体字)。
  这类字谜,虽说粗糙,却开创了一种制谜体例,后人叫它“曹娥体”,又叫“碎锦格”。
  谜,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已是相当时髦的玩意,一般的文人都会玩两手。如曹操在门上写“活”字,就是早期的“实物谜”。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里,描写有一次曹操令杨修在相府建造花园一所。落成之后,他亲临花园,环顾四周,不讲好歹,仅取笔在园门上写一个“活”字,然后扬长而去,其他人都不明其中奥秘。原来,这就是曹操制的谜,谜底就是对此园门的评价。杨修见了说:“丞相在门中添‘活’字,乃嫌其太阔也”。即令工匠再筑墙围,改修狭门。在这一回里还描写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塞北送酥糖一盒给曹操,曹操谜兴又生,只见他在盒上写了“一盒酥”三字,置之案头。杨修见了,即取匙与众人分而食之。曹操故意问其原委,杨修答:“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以笑肯定,这道谜也许称得上凑合结构式的早期字谜之一。
  隋、唐结束了我国当时分裂的局面,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作为文化娱乐的猜谜也颇为兴盛,并出现了出类拔萃的猜谜行家。
  宋代,在灯谜发展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灯谜一词,就是发轫于宋代。宋朝的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做出“与民同乐”的样子,下令民间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起到正月十八,张灯结彩,大事庆贺。于是有些人就乘兴把谜条粘在纱灯上让人猜着玩,迷上了灯,“灯谜”这个名字就应运而生了。从此灯与谜结下不解之缘,一直沿袭至今。宋代的文人都喜欢制谜猜谜,例如王安石、苏轼、秦观、刘攽、黄庭坚、蔡襄、陈亚、姜燮等都有灯谜传世。王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