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80字。
难忘那“漏数”
——《在桥边》教学设计
常山一中唐金木
教学目标
1.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用乱数、不数、漏数来概括情节内容。
2. 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
3. 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
2. 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 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
思想情感教育
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凭借紧张动人的情节,有力地攫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而其中短篇小说更以其短小的篇幅,紧张激烈的情节,给读者留有深深的体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短篇小说——伯尔的《在桥边》
二、研习课文,品味情节
1.文章篇幅较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并巡视并提醒学生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情节]
请一位起来复述课文内容
老师明确:
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当然小说为了避免情节上的单调,我每次数的人以及数的方式并不一样。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我”是怎么数的。
2.研读情节,赏析细节
(1)乱数
㈠.怎样乱数?
讨论明确:
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㈡.为什么乱数?
第一段:“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