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110字。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江苏卷) 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按照最新的高考试卷结构拟定
命题人: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 吴庆来 联电:(0)13862846199
本试卷分为必考内容、选考内容和加试内容。必考内容、选考内容满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加试内容共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甲、必考题(142分 )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柔 软
朱以撒
①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致,以柔软的姿态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顺从着风力,像铺展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②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③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血气方刚时不会有这样的感悟。精钢百炼终能化为绕指柔。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
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④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在我少年时出家的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我家隔壁。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相比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⑤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⑥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他们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过度的劳心、劳力,满不在乎地透支青年时期的生命,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由此完全可以追溯到他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⑦除了对生之规则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顺应的策略。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显然是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使我们直接体验到生之规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⑧此时,应该看得清晰一些了吧。 (原文有改动)
1.文中说“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请根据文意回答,芦苇的“原始之性”是什么。(4分)
2.第④⑥两段中,作者有意将两种人作了对比,请从“生存方式”和“生命过程”两个方面,依据原文词句,简要概述各自的特点。(8分)
“生存方式”——出家的妇人:
教书的师长:
“生命过程”——出家的妇人:
教书的师长:
语文试卷第5页(共6页)
3.作者说“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顺应的策略”,通观全文,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获得的请分点说明。(4分)
4.请对本文的构思特点作简要赏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正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①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
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