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50字。
如何鉴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江苏省大丰市第三中学 曹金春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记叙文中常用的两种表现手法,也是学生经常弄混的两种手法,所以,在鉴赏这两种表现手法之前,我们应先分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便更好地鉴赏和评价。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古人的诗中常用这种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
同学们在鉴赏记叙文时,往往分不清是用了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最主要的原因,对“物”“景”和“志”“情”两对概念分不清,而这也正是二者的区别所在。因此,鉴赏这两种表现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分清文中所描写的对象是“物”还是“景”。“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所以这里的“物”通常是指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通过对这些特性的描写,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而“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比如《白杨礼赞》中屹立在北方平原的挺拔的白杨树,《松树的风格》中坚强、不畏环境恶劣的松树,《病梅馆记》中被残害、被扭曲成病态的梅树等,都是具体的“物”——植物。而《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春》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的春景,《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花那生机盎然的景色等,都是写风景,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事物。
其次,要分清文章通过描写对象,是在表达某些“志”还是在抒发某种“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志,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比如《白杨礼赞》表达的是对北方农民乃至中国农民的坚强品格的赞扬,《病梅馆记》表达的是作者要挽救人才,遏止残害压制人才现象的一种愿望。而《荷塘月色》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愁闷与无奈,《紫藤萝瀑布》表达的是对顽强生命的一种赞叹与欣赏。
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注意,“托物言志”不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则要求达到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情与景融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再次,就借景抒情而言,还要注意不同的抒情方法。感情有多种,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会心一笑;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但总体上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低沉的,我们可称之为“哀情”;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欢快的,我们可称之为“乐情”。与此相对,我们也可以把景分为“哀景”与“乐景”。这样借景抒情的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总结为四种方式: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前两种方式中,景与情是统一的,所抒之情一目了然;后两种方式中,景与情相对,所谓“以哀写乐,倍增其乐;以乐写哀,倍增其哀”,感情在对比中会更显强烈。
最后,分清了是哪种表现手法,还要注意答题规范。下面的答题程式对答题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