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苏东坡专题学习
第一讲 雪泥鸿爪 课堂设计
一.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解读诗句。3.感悟苏轼的人生观。4.背诵。
二.课堂过程概要:
(一)导入:解释成语“雪泥鸿爪”。
(二)朗读文本
(三)了解背景,阅读苏辙原诗。
(四)解读诗歌:学生质疑。感悟苏轼人生观。
(五)背诵苏轼和诗。
三.课堂过程详细设计: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是“雪泥鸿爪”,哪位同学能解释?(雪地上偶然留下的鸿雁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也指人生际遇不定,踪迹无常。)人们喜爱这个成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苏东坡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二)朗读文本(投影1:文本)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1.学生提问字音,教师准备:(投影2:字音)
渑池 miǎn(地名) 指爪zhǎo(书面语) 蹇驴jiǎn(坡脚的)
2.学生范读,注意断句。(根据情况师生共同点评)
3.生齐读。(师生点评,根据情况,反复朗读,至熟练)
4.生质疑句意,师准备:
1)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处处漂泊,知道像什么吗?句式倒装“知似何”。
2)鸿飞那复计东西:鸿雁飞去,不再理会爪痕是留在了何方。(鸿雁偶然在泥地上留下印记,但鸿飞雪化之后,那些印记就很难找到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3)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1059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往昔的老僧已经死去,新的寺院已经建起,不可能再见到从前的题诗。1061苏轼二十六岁任凤翔判官。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弟弟途中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哥哥苏轼收到后,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投影3:苏辙原诗)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4)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往日的艰苦奋斗的日子还记得吗?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5.感悟苏轼的人生观。(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准备)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