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210字。刘小川写苏东坡   附有两篇读书笔记。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把苏东坡写活了!他对苏东坡的总体印象是:他能看见生活.
  看见生活不容易,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历史.也精神说,他具有总体把握生活的能力,纵向千年,横向万里.
  刘小川写苏东坡,将其境遇与抱负.情感联系在一起.苏东坡乃一代伟人啊!其黑洞般的精神伟力,足以吸引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万物之灵.
  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生命个体,绝无仅有.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
  朱德总司令曾挥笔写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娥眉共比高."
  陈毅元帅也曾说:"吾爱长短句,最爱是苏辛."
  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有三苏,草木尽皆枯.
  三苏占尽人杰用尽地灵,眉山百年内草木不旺.这事见于宋人笔记,不知是真是假.
  苏轼一家父子三个,俱属"唐宋八大家"海德格尔<什么是思想>一文中,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品中国文人系列:苏轼
  刘小川
  1
  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
  窃以为,没人比他更丰富。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
  四川眉山是苏东坡的家乡,位于川西平原,在成都、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之间。我家距苏轼祖宅仅百米之遥,从小就在他的英灵弥漫处跑来跑去。园林优雅的三苏祠,供着苏家三父子的塑像。1962年,朱德、陈毅到眉山,激动不已的总司令挥笔写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而陈毅元帅也曾说:“吾爱长短句,最爱是苏辛!”
  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三苏占尽人杰用尽地灵,眉山百年内草木不旺。这事见于宋人笔记,不知是真是假。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俱属“唐宋八大家”。
  苏轼家境不错,早年幸福。母亲程氏有佳名,原系大家闺秀,知书达礼,她对苏轼的教导,史书多有提及。乳娘任采莲,几十年慈眉善目,以七十五岁高龄谢世,苏轼为她撰写墓志铭。大文豪的巨笔,一生写过的墓志铭寥寥无几,王公贵族请不动的。母亲与乳娘双双呵护苏轼的生长。及至成人,先后又有三个女人出现在苏轼的生活中,她们都姓王:王弗,王润之,王朝云。宋朝女人,我们终于能知道全名了,不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夫人,只留下她们的姓氏。
  王弗和王朝云惊人的美丽,无论是她们的外貌,还是她们的内心。
  母亲、乳娘、妻妾,环绕着苏东坡。有趣的却是东坡翁一生以豪放著称。女性的慈爱与温柔给了他一颗异于常人的仁慈之心,但并未使他的性格有丝毫走样。他是男人气十足的。他悲天悯人犹如杜甫,却比杜甫更快乐。他有很好的遗传:性格像父亲,而父亲又像祖父。祖父苏序,是眉山街上出了名儿的怪老头,酒量奇大,着装古怪,学神仙张果老倒骑毛驴,口中念念有词,写过几千首不曾流传的诗。他最大的爱好是打抱不平,官府不讲理,他会冲到府衙去,有理有据批评州官县官,好像他是上级。丰年他积谷屯粮,街坊以为他瞅着灾年要大捞一把,因为他永远显得莫测高深,叫别人捉摸不透。两年后果然闹饥荒,他在自家门前贴告示,围观的群众多达数百人。告示写得歪歪扭扭,而内容大快人心:屯积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
  过了三十余年,苏轼在杭州办“永安坊”,是中国第一家公立私助的慈善医院,看病不收钱。祖孙二人行事,仿佛商量过。其时苏序已死去多年。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眉山这小城,各种各样的古怪人物层出不穷。随便挑一个,都足以写成一本精彩的厚书。倒是最近这十几年,人的行为模式突然趋于单一,欲望,意志,趣味,看似各自流溢,实则积为一潭,逼近工业生产的模式。个性被设定,被掌控,个体的局部反抗几乎毫无意义。个性,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的反面。究竟是谁在设定人的喜怒哀乐呢?谁在制造那个标准化的“现实通道”?我重读享誉全球的哲学家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他主要研究美国,副题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结论已如书名。他令人信服地指出,所谓美国式的自由,其实受制于新型的极权。
  中国置身于全球化进程,毕竟时间短,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以避免如西方人的异化。几千年文明史,文化的伟力会自然生发。眼下的回归传统、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见证了古老的文明重获新生的伟大力量。
  而作家有义务推波助澜,把活生生的传统带到当下,把一批又一批精彩人物写在纸上。
  我是苏轼的同乡,我能把他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揭示给当代的读者吗?
  试试看吧。
  史书说:“蜀人不好出仕。”
  走出去当官叫出仕。一个北宋读书人,他必须从他的家乡走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举人、进士,由朝廷分派到全国各地。即使小到九品官,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唐朝盛行科举,普通庶族子弟,经过寒窗奋斗而荣登金榜,从此改变家族的身份。唐末陷入战乱,武人称雄,斯文扫地。不好出仕的,远不止是蜀人。而天府之国远离战火,百姓过着相对富足的日子,懒得翻过崇山峻岭去求仕。
  苏轼祖上五代人,没有一个当官的。
  北宋一统天下,版图不及盛唐,人口数字相近。宋太祖赵匡胤调整国家战略,抑武人,重文士。这一调就是百余年,既有丰功伟绩,又有种种弊端。北宋文气大盛,文坛巨人学术泰斗纷纷进入权力的核心层,创下历史之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