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00字。
18《孟子》两章
三维目标
认识“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及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了解孟子散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特色
了解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
认识“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及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了解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常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散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特色
教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指导课前预习
孟子简介 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之一,主张仁爱、非攻 ,强调民本思想,反对不义的战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了解文章内容
提示:本文论述道义高于一切,人应该保持重义的本心,当道义与生命不能同时得到时,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
3、学生对照注释,读文章,不懂的地方提问
学情预测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⑵故患有所不避也。
⑶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⑸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⑹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⑺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对照注释,相互讨论解决,教师适当指导。
5、在上步的基础上,学生相互讨论,翻译全文,教师在必要时,予以指导和更正。
6、学生熟读文章,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情况
采用抽查段落的方式,让三位同学背诵
2、检查文章的掌握情况
让两位同学翻译全文。点名翻译下列句子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⑵故患有所不避也。
⑶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⑸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⑹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⑺是亦不可以已乎?
3、结合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⑴《鱼我所欲也》的观点是什么?
⑵分别用了那些论证方法阐明观点的?
4、本文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把鱼和熊掌比作生和义
举例论证:“一豆羹”不合礼义,行路的乞丐不屑接受,以此来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对比论证:⑴生与义对比,突出义重于生
⑵凡可以得生者用与不用对比,凡可以避患者为与不为对比,突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⑶万钟的财物,过去不受与现在受之对比,突出“失去本心”的危害。
5、价值探讨
如何理解孟子的义?